距离5月25日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已经过去了4天了,我也陷入了某种被称为“戛纳后遗症”的奇怪状态,这不仅仅是因为前后6个小时的时差让我在睡眠上苦不堪言,最主要的是,当经历了连续12天每天都要看3-4部电影的高强度节奏之后,突然闲下来陷入的某种空虚。
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节点,能让我回顾一下本届戛纳电影节,那些好的、坏的、让人欢呼的、令人沮丧的,那所有的所有。
那我们就从金棕榈得主开始吧。
《寄生虫》
我们都知道金棕榈最后归属《寄生虫》,导演奉俊昊为韩国拿下了影史上第一座金棕榈奖杯,创造了历史。我们也知道这部电影拿到了3.5的场刊评分名列第一,评审团9名成员也是全票通过它当选金棕榈。
这是戛纳历史上少有的大热夺魁,要知道在之前几届,场刊最高分别说金棕榈,常常是连一个奖都拿不到。
所以《寄生虫》到底特殊在哪儿?
在评价《寄生虫》之前,要先明确一件事,也就是,它是一部类型片。或者准确的说,一部含有丰富类型元素、并兼具了艺术表达的商业片。
在戛纳电影节的强观影节奏之下,一部好看的类型片毫无疑问会是一针强有力的强心剂,《寄生虫》首映的当日,正是在昆汀·塔伦蒂诺的《好莱坞往事》首映之后3小时,谁能将《好莱坞往事》带来的观影高潮,再往上提一个层次呢?奉俊昊做到了。
《寄生虫》的故事说来也简单,一个生活在韩国底层社会的家庭,其中的儿子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一个IT企业CEO的家中做家庭教师,抓住这个机会的他通过手段将自己的其他三位家人(妹妹、父亲、母亲)介绍进了这个家庭做事(家庭教师、司机、保姆),一家人就如同“寄生虫”一般寄居在这个他们一辈子也够不到的上流家庭之中...
当然,这只是故事1/3的内容,后面的内容就不能都说了,就和《好莱坞往事》一样,奉俊昊也在影片首映前致信媒体和影评人,希望他们看完电影之后不要剧透过多的剧情。《寄生虫》的后一个半小时,都是在瞠目结舌和不敢相信之中度过的。
如果说《好莱坞往事》是昆汀在最后30分钟给观众一颗大炸弹,那么《寄生虫》就是奉俊昊在后一个半小时将观众绑架上了一坐飞速疾驰、且疯狂上下起伏的过山车。
奉俊昊在发布会上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“类型片导演”的身份,但他也明确的表示,自己对于影片的表达都是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得出的,在《寄生虫》中,主角的一家底层家庭,和雇佣他们的富人家庭之间的阶级鸿沟成为了影片的核心表达。
无独有偶,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拿到场刊最高分的韩国电影《燃烧》,探讨的同样也是这个问题,但两者相对比,《燃烧》是用李沧东的作者化表达,完成了文学性的一次晦涩读解;而《寄生虫》则是奉俊昊用高超的导演技法,依次、精准的集中每一个情节点,让观众随着剧情跌宕起伏,与此同时,还融入了自己对于韩国社会的细致观察。
尽管我在个人情感上更加偏好《燃烧》这样的作者性作品,但我也不得不承认,《寄生虫》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影片,而且它的类型性,会让它找到更多的观众,在大众的口碑和票房上也毫无疑问会是对《燃烧》一次全面的超越。
不过《寄生虫》只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冰山一角,所有媒体都认为今年的戛纳是近些年的大年,主竞赛影片几无烂片,即便是场刊评分低于2分的电影,也是在某些层面上极为优秀,因为个别方面引起争议的影片。
下面就是我整理出来的今年戛纳除了《寄生虫》之外同样值得你关注的影片(这里面就不提《南方车站》和《好莱坞往事》了,之前文章有写):
《痛苦与荣耀》
说到今年的戛纳电影节,相信没有人会忽视佩德罗·阿莫多瓦的这部《痛苦与荣耀》,即便它在最后的颁奖典礼上只拿到了一个影帝奖项。
《痛苦与荣耀》作为阿莫多瓦“欲望三部曲”的终章(前两部是《欲望法则》以及《不良教育》),用最直接的方式剖析了阿莫多瓦自己的一生,在影片的海报上,我们能看到男主角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映射出的影子,便是阿莫多瓦自己的剪影。
这无疑是一部越回味越喜欢的电影。
影片延续了阿莫多瓦一贯的风格,没有太过复杂的调度以及技巧,用拍摄情节剧的方式,加之最浓烈的色彩以及最深刻的情绪,将主角(也就是阿莫多瓦自记)的一生展开在观众的眼前,他的母亲、他的家庭、他的童年性觉醒,他的中年性伴侣、他的作品、他的痛苦,当然还有最重要的:他的欲望。
影片120分钟的时间并不算长,尤其是相比起它所讲述的故事体量来讲,但阿莫多瓦巧妙的将这些看似散碎的主题捏成了一体,就如同他自己人生的多个命题一样,通篇到结尾都是在讲主角这个人的人生。
而影片最令人回味的一点,也就是起到点睛之笔作用的最后一场戏,阿莫多瓦用一个简单的拉镜头,将影片中的视角抽离成了戏中戏,这样一个简单的技巧,将电影和现实做了巧妙的连接,形成了完美闭环。
《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》
肯·洛奇或许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具争议的导演之一了,还记得69届戛纳电影节他凭借《我是布莱克》拿到金棕榈的时候遭到的不屑以及抨击,他的所谓“政治投机”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。
在我看来,《我是布莱克》或许配不上一个金棕榈,但绝对也是一部极为动人的底层关怀,但今年的《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》,才是他最应该问鼎金棕榈的作品。
影片的英文名叫做。这是一个在英文语境下才能够成立的一语双关,Miss一是指代“想念”,二是指代“错过”,而”Sorry, we missed you’是英国快递行业中,当收货人家中无人收货的时候,快递员会填写的一张小纸卡,上面会写着联系方式,以及快递具体存放的位置。
《对不起》也就是从快递员这个群体入手,讲述了一个英国小镇的普通底层家庭的故事。
肯·洛奇当然延续了自己的左派政治立场,继续观察底层,一个倾注全部家当购置厢车去做快递员的父亲,一个每天自己坐公交往返的护工母亲,一个青春叛逆期的儿子,还有家中唯一温暖的存在小女儿。我们看着影片中的人物的日常生活,他们为了生计的拼搏和无奈,他们面对工作单位无尽的压榨的心酸,一边是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,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休息一天就要面临的高额罚款和车贷。
不喜欢的人会说肯·洛奇依旧一成不变,还是那样的卖惨。但喜欢的人也会觉得肯·洛奇一成不变,他还是那个对底层抱有无限关怀的,另外在导演技法上无限简洁却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。
《永恒之光》
加斯帕·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影像艺术家。
他的《高潮》、《遁入虚无》、《爱恋3D》、《不可撤销》…无一例外都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坐在银幕前,目瞪口呆的望着,接受加斯帕诺影像上的强暴。
那么当这样一个影像艺术家去接拍一部YSL的宣传片会是怎样的效果?
《永恒之光》告诉你。
毫不夸张的说,这是加斯帕·诺在影像艺术做出的最极端尝试,如果说之前的作品都是在文本层面上做出影像上的创新的话,那么《永恒之光》就是利用纯影像层面上的实验,来实现文本的表达。
《永恒之光》的文本也极为简单,夏洛特·甘斯布和碧翠斯·黛尔两名演员在电影中扮演自己,她们在故事里面作为制片人和演员分别出现,去完成一个烧死女巫的影像作品。影片用20分钟的时间拍摄了她们两人的对话,关于自己也关于电影行业,随后展现了混乱的片场:笨手笨脚的化妆师,看不上所有人的光替,喋喋不休想要推销自己的电影长片的生活制片…加斯帕诺用分屏的形式去展现这一切的过程,两台摄像机同时在片场中穿梭,却将镜头对准了不同的角落,我们能看到同一件事情发生时候的两种角度,也能同时看到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两件事情,一边是法语加上英文字幕,一边是英语。
这种观影上的混淆将片场上的混乱成指数级别的提升,而到最后的15分钟,加斯帕诺干脆用影像强暴观众,一秒超过10次的红蓝光频闪持续到了结束,这当然不适合任何一个患有癫痫病的患者去观看,就连普通人,目光注视这样的场面超过5分钟都会毫不例外的头晕目眩。
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
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被誉为是女同版的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》。
确实是如此,两部电影具有几乎相同的结构,在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中,画师Marianne受雇去给一个待嫁的富家女儿Héloïse画肖像画,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滋生爱意,但因为年代的保守和众多不可抗的因素,只能抱憾离别。
导演席安马是一名女导演,她与生俱来的女性视角给了这部作品无限的细腻,影片用大量的中景镜头捕捉两位演员的面部细节和微表情,在前半部电影中,两人的互相试探和暗送情愫成为了影片最精彩的部分,席安马精确的拍出了演员的每一次呼吸的变换,和眼神的不安,是绝妙的性挑逗。
席安马克制的情感在影片的前110分钟都极少运用配乐,留白的表达留给了演员更多的情感空间,而在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中,镜头对准了阿黛尔·哈内尔的脸,给了阿黛尔长达两分钟的“影后时刻”,她的情绪从平稳到波澜,从面无表情到泪流满面,展现了超凡的演技,而她的女友,也就是导演席安马在这段配上了维瓦尔第的《四季》,强烈的反差造就了完美的终章。
另外,心理恐怖佳作,现代版《天外魔花》——《小小乔》,雷弗恩的洛杉矶犯罪史诗——《老无所惧》、波蓝波宇的政治讽刺喜剧《戈梅拉岛》、昆汀·杜皮约的荒诞喜剧“一件皮衣引发的血案”——《鹿皮》,学到了侯麦精髓的话痨家庭片——《弗兰琪》…等等等等,碍于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展开了。
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无疑是大年中的大年,是会让媒体影评人在数年之后回想,依旧念念不忘的11天光影盛宴。